我为什么爱读《红楼梦》(2上)
——《红楼梦》能培养审美情趣
《红楼梦》这本书中,人物娇俏、才情高迈、场景精致、爱恋真挚,读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的享受,能全方位地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1.人物娇俏。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描写的是阳光少年贾宝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描写的是孤意在眉,深情在睫的林黛玉。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这描写的是贾迎春,看到“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很羡慕她的皮肤那好,真想知道这位二小姐用的是什么护肤品。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描写的是三小姐贾探春,每看到她,就想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这描写的是宝玉眼中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薛宝钗。
还有很多象这样动人的青年男女,一个个翩若惊鸿,通过传神的文字印像在想象的视网膜上,特别养眼。
2.才情高迈
红楼梦中的女儿们美丽聪明、才华横溢、清韵雅洁,表现出动人的才华之美。他们开菊花诗社、桃花诗社、海棠诗社;咏螃懈、咏柳絮;月夜联诗、雪中联诗。把一个大观园装点得如此诗情画意。且看看宝玉和他的姊妹们以柳絮为题写的各色小调,欣赏一下他们高迈的才情。
(1)《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这是有“女儿之身,男儿气概”,豁达开朗、豪放率真的史湘云的作品。她偶然用纤手拈到一团飘飞的柳絮,就认为自己占有了春光,致使鹃也哭了,燕也妒忌了。得意的同时还叮嘱柳絮:“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别去。”从中可以感受到她的俏皮、天真和浪漫。就因为她偶然填了这阙柳絮词,姐们立即响应开一次诗社,以一柱香的时间为限纷纷填出自己的柳絮咏。
(2)《南轲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前半阙是探春所作,后半阙是宝玉续写。探春是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是庶出的,她的词中,“纤纤缕、络络丝”,感觉她是个细腻感性的女孩子。而“空挂、徒垂、也难、也难、一任”等,表达了柳絮身不由己的处境,也抒发了她对自己不能把握命运的无奈。宝玉因为一柱香的时间太紧张,没有思路,看到探春作了这半阙,来了灵感,续了后面“落去君休惜——”那几句。这两个联手填写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而宝玉的续作中有安慰,也有伤怀。
(3)《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汉苑指汉代皇家的园林。汉有三十六苑,长安东南的宜春苑(即曲江池)水边多植杨柳,但远不及隋炀帝在河南开挖通济渠、亦称隋堤上柳树的规模,所以说“有限”、“无穷”。宝琴是宝钗的堂妹,他们薛家就是红顶商人,相当于现在央企老总。她从小随父母游历过很多地方,写过十首心不怀古诗,所以眼界比较开阔。同时,也经历过很多相逢和别离,所以感情比较厚重。在她写柳絮词的时候,她的父亲逝世了,母亲在病中,家道中落。路经大观园,准备嫁到梅翰林家去。梅家却去任上了,仿佛没有郑重迎娶的意思。她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处境如何,也不知道在大观园这短暂的欢聚后,将面临的又是别离。她的词,表达了前途渺茫堪忧,聚散无常可恨。
(4)《唐多令》: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读到这缠绵凄切的句子,就知道它是潇湘妃子林黛玉作品。百花洲为南昌东湖之中有三座小岛,合成百花洲。唐代观察使韦丹曾组织民工在南昌东湖中筑堤栽柳,时称韦公堤,又名万柳堤。所以林黛玉写到柳絮,就想到万柳堤纷纷粉堕的情景。
燕子楼也有一个典故:唐代一位绝色美女关盼盼,能歌善舞、精通管弦、工诗擅词。因出身寒微生活无着而成为艺妓。后被徐州刺史张建封以重金够得,再经过一番专门训练而成为一时名妓。她有诗300首,名《燕子楼》集,可惜未能传世。关盼盼姿色俏丽,品貌出众,对爱情忠贞不渝。由于张建封同情她的遭遇,关心她的生活,珍视她的技艺,尊重她的人格,她便视张为知己,嫁与张建封。白居易曾经造访过张建封和关盼盼,形容关盼盼是“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枝”。张建封死后,关盼盼在燕子楼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白居易写诗言道:“黄金不惜买哦眉,拣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他嘲笑关盼盼没有殉夫。关盼盼回应了一首诗道:“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秋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她说我心已死了,之所以已苟且地活着,是因为不想污了丈夫的清名,她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风尘女子,不配为丈夫殉葬。话虽如此,她从此不进饮食,直至饿死。读到这个故事非常震惊,想白居易对一个萍水相逢的琵琶女诉衷肠,还说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温暖人心的话。可是,对于这个和他一起吃过饭、饮过酒的可怜而美好的关盼盼,却不依不饶、口诛笔伐,置之死地而后快,真不是他是什么居心!
黛玉抓住了柳絮和关盼盼之间相通之处:风流纤弱和无依无凭。纵然和爱人纠缠萦绕、情深意笃,奈何红颜薄命,谁舍谁收都不能够确定。这也正是她自己命运的写照,读后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黛玉的词眼界也很开阔,她和宝琴不一样,她一辈子只是从自家到外婆家,她的知识显然是从书中得来的,所以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都有益处。
(5)《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阙词和前面的格调完全不同,体现了一个人不甘心命运的摆布,顽强执着地想活出自我。《红楼梦》中有这样心劲儿的女子有两个,一个是秦可卿,一个是薛宝钗。前者已经死了,这就是薛宝钗的大作。
宝钗认为大家写的过于丧败了一些,只有把柳絮这种轻薄又无根无绊的东西写好了,才不落套。“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莫道柳絮无依,春是它的知己,东风是它的粉丝。“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强调飘浮不是因为命薄,而是不随逝水、不委芳尘的标新立异。所以哦,随聚随分也不改洒脱的本性,春光别笑我无根,那是为了借风之力,直上青云。从古到今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写柳絮的人,实在是别出心裁、别致豪迈、让人拍案叫绝。
同样的的柳絮,在红楼女儿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韵味,爱与愁、悲与喜,皆如此动人。在《红楼梦》中,元春、黛玉、宝钗、湘云、宝琴、妙玉,都是才华过人的美女,她们身上闪耀着高出流俗的光辉,让人不胜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