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壮士一去

编辑 :兰志军来源 :宣传组发布时间 :2013年08月16日

    

      咱们中国人有时候是比较“实用主义”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历史从来是胜利者书写的,也只写给胜利者的。但是人心背向却不一定能为胜利者所左右,“不以成败论英雄”也是一句流行的俗语。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艺术化体现,就是我们的文学艺术喜欢歌颂“悲剧英雄”,比如荆轲,他刺秦失败,但名垂青史。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士”。《荆轲刺秦王》就是一个关于“士”的故事。

      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士”?要想成为一个“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华横溢、勇于担当、人格独立。在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到“士”的这三种品质。

      刺秦失败算什么“才华横溢”?有本事一刀剁了他!结果却被人剁了,这也叫“才华横溢”?肯定有人不同意“才华横溢”之说。荆轲刺秦失败,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他自己说了:“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你把“刺秦”变成了“生劫之”,这任务性质变了,下手自然不如过去“为钱杀人”干脆,这心理上一犹豫,就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的了,所以任务失败;客观原因是“老板插手”。太子丹是一个急功近利所以喜欢指手画脚干涉别人工作的人,居然给荆轲安排了秦舞阳这么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家伙,才“至陛下”,秦武阳就“色变振恐”吓得尿裤子了。关键时刻荆轲只好一个人去战斗了。

      但是,荆轲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士”。“天下第一刺客”可不浪得虚名的,有勇气,也有智慧。怎么看出他的智慧?你看秦军大兵压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时,荆轲就告诉他,我早想好怎么办了:“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后来事实证明,荆轲这招果然灵验——“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取樊於期人头一段也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他很了解樊於期的身份和心理并且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樊於期何许人也?武士,性格刚烈,不惧生死。你可不能跟他玩虚的,像太子丹那样“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地转弯抹角人家不欣赏而且瞧着你也可疑。有啥你就说啥——

      秦王杀你全家悬重赏取你人头,你恨不恨?

      恨,恨之入骨!

      想报仇吗?

      想。

      怎么报?

      不知道。

      我知道。

      怎么报?

      把人头给我,我替你报仇。

      好,拿去吧!——“遂自刎”。

      就那么直截了当,就那么干脆痛快!在用匕首杀人之前,先用舌头杀人,这叫有智慧吧?这叫有才吧?简直太有才了!

      再看秦舞阳尿裤子那段,“群臣怪之”,千方百计差点功亏一篑!于是“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这才得以化险为夷,接近秦王。

      注意这个“笑”。这一“笑”,是鄙视的笑,笑舞阳徒有其表;这一“笑”,是智慧的笑,一笑解千疑,使已经到了快要崩溃的临界点的紧张局势大为缓解。这就是智慧!

      荆轲是“勇于担当”吗?太是了!你看开头太子丹找荆轲商量怎么办那段——“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注意这个“微”,意思是“你不用说,我也愿意去”。我说了你去做,你是个乖孩子,我还没说你就主动去做,你就是一个勇于担当的好孩子。荆轲是一个好孩子!

      这种主动性,还表现在取樊於期人头上。“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主意是我出的,事就我来办,绝不麻烦你,更不会推卸责任。人家可不是那种只管指手画脚不管出力行动的人。

      这种主动性,还表现在荆轲把“刺秦”变成“挟秦”上。本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乃刺客的“职业素养”,太子丹也只希望荆轲杀了嬴政就行。但荆轲比太子丹有头脑——“杀了秦嬴政,自有后来人”,简单的刺杀行动有什么用?双方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样才能保证长治久安,至少也可以“得理”,让秦王有所顾忌,燕国还可以获得几年喘息的时间。临时改变任务性质,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说明荆轲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荆轲的“人格独立”表现在哪里?“荆轲怒,叱太子”,这一“怒”、一“叱”,人格就显出来了。太子是什么人?燕国的实际掌权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你一介平民随便呵斥的?况且太子丹待荆轲不薄,好吃好喝供着呢。照样怒叱!为什么?因为“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这种行为伤害到了荆轲的自尊了。士的基本品质是什么?“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语”,要不不承诺,承诺就一定兑现。你现在居然怀疑我“有改悔”?这不是怀疑我的个人品质嘛!况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统帅狐疑,害死三军”,你用我疑我,这对于视荣誉高于生命的“士”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羞辱和伤害!这还不该骂啊?骂你是轻的,再敢放肆,先取你项上人头!

      正因为真正的“士”人格是独立的,所以他们才有“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不畏强暴、舍生取义、一往无前的勇气,这岂是秦舞阳之流可以比拟?

      我喜欢这样的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是一个“士”的绝唱,这是一个“士”的最后的身影。慷慨悲壮,义无反顾!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士”之气节而死,可谓死得其所,重如泰山!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