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守望心灵的家园——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编辑 :潘存真来源 :教研室发布时间 :2012年03月25日

      一、缘分

      在这个喧闹不堪的世界中,能成为一个对文学有着永久执著的人,实在是太幸运了,我知道有多少人都做不到这点。我与文学结缘可以说得上十分离奇,大学之前我并未钟情于此,是一个人改变了我的人生——他是余华。在复旦的某天,在步行街的某个书店,我随手翻开上海文艺出版的余华文集,从此沉浸在他晦暗而又幽默的文字中,从此习惯于在昏黄的灯光下用文学的思维来审视这个富裕而又荒谬的世界,几近疯狂!在所有文学爱好者中我的阅读面是相当狭窄的,除了那几位中国的作家外,我几乎不读其他人的作品。后来,我终于把视野扩展到全世界,逐渐接触了一些外国作品,但大多不是古典名著。我发现国外的作品比国内的更加接近艺术,更加纯粹。再后来,在仓促的毕业节奏里,我卖掉了几乎所有的书,一身轻装来到海南。

      文人卖书,是最不应该的。当真正生活在海南这文化苍白以至无好书可读的氛围中时,我才后悔当初的冲动。我随机在卓越上查阅,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茶花女》、《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我最喜欢的外国书目。其中《茶花女》有幸保留下了,另外两本则没有,遂决定重购。下订单,期待,收到包裹,欣喜若狂,当晚通宵读完《守望者》,虽之前已看过,但依然感动不已,不能成眠。古人秉烛读书之乐,也恐怕只如此吧。

      这就是我和《守望者》之间的缘分,哪怕生活再匆匆,我也不会忘记曾经有这么一本书让我真正陶醉。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人物,霍尔顿身上的堕落和纯洁完美融合在一起,让人难以忘却。他那头戴猎人帽、满口“混帐”的形象,曾是多少人心灵的归宿呀!那是所有平凡人理想的寄托,也是所有平凡人对世界怨怒的集合,更是所有被现实击败被世俗淹没的心灵的嚎喊!塞林格这个崇拜东方哲学的艺术者,用一个最复杂的文学形象,传达了他对“善性”的不懈追求!而这正是我从《守望者》中领悟到的足以享用一生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我曾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抱守文学无用论的观念,认为文学只是那些衣食无忧之人茶余饭后的消遣,认为文学的目的就是一般人所空喊的提高个人修养。其实不然,文学是人类所有学科中最基本的,她的作用是永恒的,她是指向人类内心的最根本的艺术。倘若一位作家创作出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那么他将是最了不起的,因为他的文字不仅警醒当世,且必当泽被后人,至少给“人”带来一点点心灵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是不能用金钱、名誉、财富、土地来衡量的。而幸运的是,我所钟爱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二、塞林格的心意

      1.垮掉的青年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小说,其故事情节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小说的大背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时间是某年临近圣诞,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因在潘西中学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挂科甚多,学校勒令退学。霍尔顿因怕被父母责骂,转而在纽约逗留,不敢回家。在这两三天内,他告别潘西,当晚乘车来到纽约,住酒店,叫妓女,逛酒吧,泡夜总会,约会情人及旧友。随后因担心突然死去而趁晚回家看妹妹菲苾,最后决定去西部当个聋哑人了结人生。但菲苾的言行让他打消了念头,最后不得不在纽约这个大都市中继续生活。这就是全书的主要情节,所有事情都发生在圣诞节前几天,期间还穿插很多回忆。

      这大概就是现今真正的小说的发展趋势吧。而当下国内日益猖獗的流行小说,写得和《故事会》差不多。更甚者,这种态势已经严重影响了那些自称为纯文学作家的小说家们,他们的小说千篇一律,重文字而轻辞意,永远成不了经典。《守望者》情节简单,但内容丰富,社会背景广博真实,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国内作家难以做到的。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在他身上,既看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影子——实际上他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也看到了当时美国社会普遍缺失的某些美德——这其中无疑寄托了作者塞林格的某些热切的追求。

      霍尔顿作为反面“英雄”,首先来自他的表象。霍尔顿满口“混帐”到了怎样的地步?一般人在事不顺心时才会大骂一句“混帐”,以宣泄怨气,但霍尔顿不一样,看不顺眼时固然要骂,看得顺眼,或赞美时也大骂“混帐”,他的“混帐”成了一种个性的展示,那应该是一种放荡不羁、自我尊我的性格。所以,文中就出现了“混帐汽车”“混帐毯子”“混帐电影”“混帐唱片”“混帐帽子”等口头禅。类似的脏话还有“他妈的”“杂种”“王八”等等。这样的人确实是社会败类,毫无素养。

      霍尔顿的问题还在于他对一切事物都看不顺眼。在潘西中学时,他看不顺眼任何人,满脸粉刺的阿莱克,同屋的斯特拉德莱塔,甚至是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当他得知斯特拉德莱塔和琴在篮球教练的汽车里乱搞的时候,竟和斯特拉德莱塔大打出手,这也促使了他提前离开潘西。来到纽约后,因太无聊而约会老同学路斯,但却老谈性问题,致使路斯不悦离开。可以说,霍尔顿的傲慢态度使得他和周围所有人的关系都十分糟糕。这也让霍尔顿无时无刻不处在寂寞之中,逐渐的他失去了在都市生活的欲望,感觉到了人生无边的空虚。

      在霍尔顿感觉到厌倦之后,他期望能归隐乡间,就像东方哲学里所讲的一样。而这却是一种逃避的行为,是人性懦弱的体现。他确实也是个胆小的人。在爱德蒙酒店里被妓女和皮条客骗了后,只是不停地喊冤而不敢动手,不仅不敢动手而且还莫名其妙地哭了。霍尔顿有的时候的确像个小孩。那种通过装聋作哑、归隐树林来逃避虚伪现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是霍尔顿代表着“垮掉的一代”的一个明证。倘若海明威看到,会有何感想呢?

      霍尔顿有着明确的做人原则,虽然整个世界他都看不上眼,但更多时候他不得不退让。寂寞的结果是相当可怕的,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正在独自对抗整个世界时,他就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来。他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在百无聊赖中却又莫名其妙地走进电影院;他讨厌看戏,但又主动约女友萨丽去看日戏,结果吵架散伙;他痛恨没有感情的性关系,但又叫来了妓女,结果被骗了10美元。我们不难发现,霍尔顿身上最大的缺点便是前后矛盾,往往自己痛恨的东西最后又主动去做了,而其中的原因更是简单到了极点——是因为太无聊了,是为了消磨时间。

      另外,霍尔顿酗酒成性,以致打冷战不已;抽烟成瘾,以致担心自己会得肺炎死掉;学习成绩极差,以致数度转学;整天谈性,而又厌倦别人谈性;极讨厌“微服旅行”之类粗俗的话,可是每遇到粗俗的人,他自己也装得很粗俗。这一切,无不表明塞林格最初想把霍尔顿写成“垮掉的一代”的愿望。而塞林格确实也成功了,他成功地把霍尔顿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刻画成一个彻彻底底的不良青年形象。

      但是我认为,这不是塞林格的最终目的。我想,塞林格的用意不在刻画霍尔顿这个不良的形象,进而展现美国战后的浮躁社会现实,而在让人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霍尔顿?我想,霍尔顿是无辜的,那个时代铸就了霍尔顿。

      2.守护麦田

      霍尔顿其实是个纯洁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书中反复提到的两个场景充分展示了这点。

      书中多次提到,霍尔顿很担心纽约中央公园浅水湖里的鸭子怎么过冬一事。在霍尔顿离开爱德蒙酒店去欧尼夜总会时,遇到了一位很容易因为小事生气的暴躁的司机,他问:“你知道在湖里游着的那些鸭子吗?在春天和在别的时候?可是到了冬天,你知道它们都到哪儿去了?”就是这么个玩世不恭、一无是处的霍尔顿,竟然还关心起鸭子过冬!这的确让我大吃一惊。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有二:其一,在霍尔顿心中鸭子象征着自由,霍尔顿对鸭子的挂念,似乎也在展现他内心深处其实有着对自由的深切渴望——说到底,霍尔顿是个在现世极度困惑而渴望自由的人;其二,霍尔顿对鸭子过冬问题的关心,也展现了他其实是一个充满了爱意的人。这恐怕就是霍尔顿身上的美德亮光吧。

      可是,结局是悲惨的,当霍尔顿离开维格酒吧后,百无聊赖地走到浅水湖旁时,“可是我终于找到了那浅水湖。那湖有一部分冻了,一部分没冻。不过我哪儿也看不见一只鸭子。我围着这个混帐的湖绕了他妈的整整一周——事实上,我还险些儿掉进湖里——可我连一只鸭子也没有看见”。我可以想象霍尔顿当时极度失望的神情,一口气骂了好几句脏话。浅水湖的鸭子是充满诗意的事物,不可避免地具有象征色彩。那些鸭子去哪了?霍尔顿内心的追求和渴望去哪了?读者看不见任何答案。作者也不必回答,因为那似乎就象征着一个黑暗的未来在等着单纯的他。

      全书写得最具诗意,最感人,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那段关于麦田的描写。麦田或麦地是中国诗人们津津乐道的字眼,我们最伟大的诗人海子曾经把他那颗脆弱却温暖的心写成麦田。霍尔顿想守护的麦田和海子的麦田真的很类似,他们都象征着内心对美对善的追求。

      霍尔顿在纽约的中央公园的某把长椅上,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因染上肺炎而死去,他感到非常害怕。他决定在晚上偷溜回家,因为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妹妹菲苾,想在死前看菲苾一眼。聪明的菲苾很快拆穿了霍尔顿的谎言,意识到霍尔顿又被学校开除了。接着,他们之间展开了一段十分重要的对话,菲苾觉得霍尔顿“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其实霍尔顿是有很多喜欢的东西的,他喜欢看菲苾的笔记本,喜欢早死的弟弟艾达和艾达的棒球手套,他喜欢小孩或和小孩相关的任何东西,他甚至带领两个陌生的孩子参观博物馆里的木乃伊,但是这些东西是整个成人世界都不屑的,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不能以此为爱好的。当然,霍尔顿也正是这样回答的,喜欢艾达,喜欢和菲苾聊天。最后,在菲苾的追问下,霍尔顿终于说出了久藏心中的梦想:

      “不管怎么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这是怎样的远大理想啊!就是这样一个社会败类,竟然有守护孩子、拯救孩子的想法,这是尚有“救救孩子”的想法不可比拟的。这个富含东方哲学色彩的场景,充分展示了霍尔顿善良的内心,他是那个浮躁的社会里真正有人生目标的人!那么,我们怎么能说霍尔顿是“垮掉的一代”呢?

      应该这么总结,霍尔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的缩影,战后物质的急剧增加,使得精神层面极度贫乏,很多年轻人失去了追求、信念,变得庸俗、低俗、虚伪。但是霍尔顿本性善良,他拥有常人难以理解的追求和理想。

      然而,霍尔顿最终没有去成西部,没有找到那片栖息的树林和某位聋哑姑娘,也没有找到一大块麦地,更没有组织一大群小孩在麦地里做游戏。他的追求他的理想没有实现,最终还得面对低俗的哥哥D.B.及其庸俗的女朋友。原因很简单,但却体现了霍尔顿的伟大。他不愿意妹妹菲苾拖着行李跟随自己去西部,也不愿意欺骗妹妹而在妹妹面前撒谎,他最终在动物园旁边的旋转木马转台那里得到了启发,他豁然开朗,菲苾的天真、善良正是他值得去守望的一方麦田。他所一直追求的理想,竟然在菲苾那得到了局部的实现,最起码这能让霍尔顿无比空虚的内心短暂的充实起来。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却是小孩们身上“善性”!

      然而,他终究没有去成西部,他仍然生活在无边的寂寞空虚迷茫之中。是什么让霍尔顿迷茫?是当时社会无处不在的虚伪迫使霍尔顿走向生活的对立面。所有在潘西的同学、老师、校友,所有在爱德蒙酒店里住宿的变态男女们,所有在纽约各个夜总会、酒吧、溜冰场出没的人,所有的他交往的女朋友萨丽们,所有的老同学路斯们,所有的他见到的任何人,都是那么的极其的虚伪,极其的装腔作势!甚至就连菲苾就读的小学的墙上都到处刷着“X你”的字样,而像菲苾这么大的孩子每天都不得不反复面对这些低俗的文化。这让霍尔顿感觉无路可逃,无法呼吸!

      如果这些痛苦他还可以在天真的菲苾身上找到些许安慰的话,那么,他最最尊敬的安多里尼先生以这样的方式教育他——“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得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则让他倍受打击,全面崩溃。在安多里尼家里住的那个晚上,是霍尔顿一辈子都不愿意去回想的夜晚,他发现他尊敬的老师竟然是个同性恋!我们可以想象,霍尔顿当时该有多么的灰心啊!恐怕连死的决心都有了吧!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像这样的一个社会,什么样虚伪的人都可能随时在你身边冒出来,这样的社会那该有多可怕啊!

      虚伪、低俗的社会首先造就了反叛却又懦弱的霍尔顿,之后又反过来嫌弃、排斥他。霍尔顿本不该有爱有善的,浑浑噩噩的像他父亲一样当个律师什么的该有多好啊!那个时代再多一个虚伪、低俗的人也不嫌多。问题是,满身毛病的霍尔顿意识到了不能深陷泥潭。和多数悲剧作品一样,清醒的人最痛苦!霍尔顿真的是太可怜啦!

      3.塞林格的心意

      那么,塞林格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麦田里的守望者》想传达给读者的最初意图是什么呢?我想,这应该是某种赞美,赞美霍尔顿在假情假意的社会里仍然能保持本真,追求善良;也应该是某种警醒,警醒人们在追求财富和名利的同时,要保留一方心灵的麦地;更应该是某种引导,引导人们用更加单纯的视角来审视世界,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视角便是东方佛教哲学中提倡的“善性”。霍尔顿是个具有了“善性”,却还追求着“善性”的人,他其实是美国上世界五六十年代浮躁洪流中的异类,他身上突出的品质正是当时美国社会所缺失的。塞林格其实是在呼唤人性的回归啊!

      塞林格功成名就后选择了归隐田园,不问世事,发表的作品也是凤毛麟角,但是我们谁又敢断言塞林格心中无天下呢?

      三、守望现实和心灵

    《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于当时美国的意义恐怕就这些了,但是对于现在中国的意义,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首先,我们应该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孩子。霍尔顿尚有那么大的理想,而我们的学生绝不至于像霍尔顿那样坏,他们也需要关怀和关注,也能成为比霍尔顿更有追求的人。

      其次,我们得思考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绝不是金钱,绝不是“混帐的凯迪拉克”,或宝马奔驰,也绝不是地位、职务、权利!但霍尔顿那个时代的东西真的在半个世纪后遥远的东方中国再现了,我们的教育不至于粗俗到金钱、凯迪拉克那个份上,但也高雅不到哪去。霍尔顿所追求的理想,太乌托邦,但那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天生就具备乌托邦的色彩)——寻找、追求完美的人格,促使人们自觉地守持对“善”的追求。

      最后,关于人生,关于我个人的人生,《守望者》给予了很大的启发。让我自觉地去思考一系列的问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我们这个社会到底缺失什么?答案是唯一的,是爱,是善。当我行将就木时,我肯定会后悔不已,后悔人生虚度,年华空流,什么都如过眼云烟,不能紧紧攥在手心。只有爱,和善,是永恒的,是无悔的。

      话又说回来,当你看到这些文字时,你肯定会笑我太理想了。一个人这么想是理想,但成千上万个人都这么想,那就不是理想啦。

                                                      2011年8月31日 海口

 

(编者按:此文获2011年度海南中学教师读书心得评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