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潇湘游(3):走下神坛

编辑 :兰志军来源 :兰志军发布时间 :2011年08月13日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党的缔造者的故乡当然是“红色旅游”的热点地区。于是在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里,我们也赶着这“红色旅游”的热潮,来到了韶山。

      尽管是一大早,韶山的毛泽东纪念广场上已是游人如织,人山人海。云教导带领我们一行三十八人,列队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

 

      按照传统,敬献花篮,为表敬意,抬花篮者得是一对“金童玉女”。于是我从队伍里选了两位老师上高中的孩子,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们。

      我之本意,其实与“金童玉女”之说无关。我想让这两个“90后”的孩子,更“接近”我们要向他表达敬意的伟人,更多地去了解他。作为他们的父辈,我们中的许多人最初学会写的几个汉字就是自己的名字和“毛主席万岁”,在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们可能根本没听过“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但一定听过“毛主席的故事”,我们就是在他的故事中长大的。他的故事流传至今。

      现在,关于他的故事,已经有了许多新的版本。在来韶山的路上,同样在童年时代没听过多少毛泽东的故事的导游在不停地给我们演绎着关于他的故事的最新版本:1993年铜像落成之时,天呈异象,日月同辉……这个版本流传甚广,几乎成了韶山地区导游的标准“导游词”,人人必说。有些导游还会如同风水大师一般地去“很专业”地分析此地风水如何如何好,或者如同相面“大师”一般地告诉你,领袖的“男身女相”注定了他绝非凡俗之人……总之,种种“神迹”证明,这位十六岁才第一次出远门到县城去、十七岁才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的的农家子弟是“真龙天子”,命中注定了要“履至尊而制六合”。

      每次听到关于这位伟人的类似“故事”,我都微笑不语。我想,在浙江奉化,很久很久以前,可能也有过类似的“故事”。不过从1949年之后,应该不会再有这样的传说了吧?

      关于“真龙天子”的传说,其实很传统,自古就有。比如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刘邦的故事开头几句就瞧着“眼熟”:“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我希望“金童玉女”们从我们这些父辈嘴里了解的毛泽东的故事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八里路。

        这段文字我们看着更“眼熟”,因为我们当中有些人甚至有过类似的经历。这就是韶山农家子弟毛泽东的童年时代,其心理与行为,与常人无异。

      事实上,在读《红星照耀着中国》一书中毛泽东关于他自己在韶山的家庭生活的叙述中,我没有找到任何“神迹”。在他的自述当中,我看到,他和许多楚地的孩子一样,固执倔强;他和许多青春期少年一样,心中满是叛逆;他和过去以及现在和将来的同龄孩子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正是为这种对“外面的世界”的强烈好奇心所驱遣,使他在1910年秋天给父亲留下了这首诗,离开了闭塞的韶山,走向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59年,当年那个叛逆、倔强、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少年已经功成名就,“飞龙在天”。重回故乡,他用这样一首诗来告慰已经过世的父亲: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才是我希望孩子们了解的毛泽东的故事。

      广场上的毛泽东铜像,本该承载着铭记先贤与激励后人之功能。然而,人们穿凿附会的“讲解”,将祭坛变成了“神坛”,将伟人变成了“神人”,或许是出于对领袖的热爱,或许是出于传统的思维,其实都是一种对历史与人物研究的偷懒,是对历史与后代的不负责,实在有悖于立像的初衷,起不到铭记先贤与激励后人之功效。我还是喜欢《红星照耀着中国》里那个不在神坛之上而是坐在延安的破窑洞里、一边抽烟一边抓虱子、把“湖南”读成“浮兰”、把“读书”念成“斗须”、自诉自己童年生活的毛泽东!

 

      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少了神秘,多了亲切。他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毛主席来到群众中”,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又让我们对他志存高远、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充满无限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