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研修作业】您就别OUT了

编辑 :洪艳祺来源 :教研室发布时间 :2011年07月17日

      我不知道“如何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我觉得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要比我强,我经常被他们“训练”。

        本来嘛,从生理与心理发育的角度看,年龄越小对周遭世界的敏感度越强。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而老朽之人常常把“我尝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我跨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我什么没见过啊”挂在嘴边。对语言的敏感性也是如此,咱们语文老师都知道,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段是青少年时期,否则何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所以,我觉得今天作业设置的“如何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这个问题有“问题”,违背常识,有点“居高临下”或者“我尝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味道。实际上,应该接受语言敏感性训练的是我们,而不是学生。

      学生的语言敏感性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别以为学生“没什么生活”,学生也有他们的“生活”,只是由于年龄段的差异,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内涵与我们不一样。况且,我们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阅历的差别可能会让我们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不一样,但是我们看到的却常常有共同之处。因此,我们尽可以说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还不深,但千万不要说他们“没生活”。

      他们有“生活”,而且正因为他们涉世未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感知”生活,所以他们对语言特别是新兴的语言现象的敏感性,要比我们强。

      毫无疑问,这样的好奇心非常可贵,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站立行走,就是因为long long ago有一只好奇的猴子决定尝试一下新的行走方式。

      人类就是在这样的好奇心驱使下不断创新、进化的。

      于是,今天作业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正确”看待“新兴语言现象”的方式,首先是“占有”它。

      语言的创新,大概是人类生活中创新速度最快的领域,有活力的语言如同有活力的人,新陈代谢比较快。你既然不可能扼杀一个人的好奇心,那么你就无法阻止语言的“新兴”,只要你还在“生活”。

      教语文的人都知道,至少对于汉语来说,“语”和“文”既互相关联又有脱节之时,“语”的更新速度要比“文”快得多,有“语“才有”文“,先“语”而后“文”,“文”是对“语”的提炼沉淀。“语”要求灵活,“文”要求规范,这样一来,“语”和“文”的矛盾就出来了。

      今年高考前夕,网络上误传某省高考改卷规定“使用网络用语要扣分”,引来纷纭众说。这倒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相距九十年的这两场语言之争名目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都是如何正确看待新兴语言现象的问题。在九十年前的那场争论中,鲁迅先生是倡导白话文的急先锋,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不知道在我们的高考考场上有没有类似鲁迅那样的“狂人”用全网络语言来发表自己对中国崛起的看法?

      我也不是鲁迅那样的“狂人”,所以没有用全网络用语来写这篇作业。不过我想借助“狂人”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我今天作业的观点——先占有,然后挑选。这就是我们“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看待新兴语言现象的正确方法和正确态度。

      语言的本质特性,就是为了快速准确地表情达意。随着社会生活的更新和丰富,新兴的语言现象是一定会出现的,网络语言是其中一种,只是因为网络的普及和便捷,所以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就比较广泛,成为“新兴语言现象的代表”。网络语言的优点就是表情达意的生动简便,不足是随流行而流行,流行快消失得也快,离开了网络的语言环境,或者若干年后再看,就不知所云了。但是,正如前文所述,网络早已成为我们普通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受众面越来越广,今天不会上网你就不能参加研修写作业发表你对网络语言不屑一顾的看法,也许明天你不懂网络语言你就out了。

      所以,热爱生活的我们,还有我们希望他们也热爱生活并能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学生们,面对新兴的语言现象,不要将其视为“五千年文明毁于一旦”的“天理难容”的洪水猛兽(相信九十年前也曾有不肯剪去脑后辫子的人如此斥责过提倡白话文的胡适、鲁迅等先贤),应该欣欣然面有喜色地先占有它!

      至于这种新兴语言现象的庞杂、紊乱、良莠不齐,不必多虑。网络的特点就如我们的在线研讨,更新相当快,“一会儿就沉了”。不过真正有价值的帖子,还是会“浮出水面”,“顶上去”!

      就在这“沉浮”之间,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语言词汇,也就保留下来了。

      改革开放之初,新事物不断涌现,新兴的语言现象一点也不比网络时代的今天少!比如“打的”,先英语而粤语,改革开放后由香港进入广东,最后推向全国,终于修成正果,取代了“乘出租车”,成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汇,“语”变成了“文”。至于三十年前还有什么流行语成了“浮云”,那得去问我父母,估计连“跨过的桥比我走过的路还长”的您,也想不起多少了吧?

      这就是一个自然挑选的过程。

      OK,最后以我们教给学生的那篇《拿来主义》的结尾作为此篇作业的结尾——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