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日感想
飞机携带巨大的轰鸣声落地于美兰机场的时候,我心中激荡的情感既含着回归乡土的畅快,也充斥着对这段旅程的依恋,更多的是收获后精神的丰盈、饱满。在日本走走看看、学习交流的九天,我们从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文化礼仪、社会规范等方面逐步增进了对日本优势、日本品牌和日本价值观的理解,就新的发现形成了新的感悟。
社会礼仪与文化习惯
“社会是书,而事实就是教材”,卢梭如是说。折射一个国家和国家人民精神信仰最集中的地方便是社会了。穿梭于日本熙熙攘攘的社会间,也确实令我有所思、有所感。其中最令我耳目一新的是,在城市硬件设施与北上广大致相当的东京,不仅堵车的情况少,且大多数的交通信号口并未设置监控摄像。实际上,东京人良好的开车习惯,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对缓解道路的拥堵状况起重要作用。日本人开车,除了特别紧急的事情,司机开车一般不会超车,所以我们在东京的道路上看到的车流,都是直线一条,排队向前,而不是蛇形的随意变道。按顺序行驶虽然看起来有些缓慢,但却保障了车道的畅通;“礼让”精神充分渗透于交通行驶中,路遇转弯和直行的车辆,极少出现争先抢时的情况,等待总是最常规最普遍的共识和处理手段。这种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规范使命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细细思考,我发现这不仅来源于一种对“不为别人添麻烦”的高尚情操的追求,还主要受影响于社会中流传至今的等级观念。古代,源自中国的士农工商职业划分在日本被制度化为“四民”身份制度,社会没有流动,使得身份等级观念在日本社会植根发芽,老百姓尤其信奉“家业永续”“各安其分”。在当今日本社会,身份、等级制度早已泯灭了,但意识仍然顽强存在。在各个职场,人们按年龄、辈分、地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接触方式。例如,人们在对待长辈或者上司时常常需要在日常用语后加上固定的敬语。因此我认为,这样安分守己的文化观就是今天行为规范的最大推力,其深刻意义已然成为日本国民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度集中的社会感下,所见皆显得极富条理——垃圾桶罕见却依然保持靓丽的街道、打扫得少却依然保持洁净的卫生间、人流攒动却依然保持整齐的队伍……
社会福利制度
由于本次我们考察的主题是日本社会福祉,因此有幸参观了一些社会福利设施、聆听了一些有关社会福利制的讲座。日本人形象地称其社会福利制为“从摇篮到坟墓”,可见其覆盖面之大。出于对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日本早早地开始进行以养老保险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的探索,至今已越发完善。抚养9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可固定获得育儿津贴、65岁上的老人可享受在医疗、看护等近乎全免的福利,按比例获得养老津贴等等。但同时,由于目前日本福利体系的援助对象过于偏向老年人群体,青年群体所背负的养老压力巨大,青年结婚生育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结果使得少子化现象愈加严重;另一方面,青年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和非正式雇佣的扩大化趋势,也使得社会福利的资金缺口不断扩大,反过来又使得国家财政将不得不在近期开始求助于外债。这也给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实现真正的保障体系离不开对社会稳定的判断和调试。
我们关注的并非仅有狭义的社会福利制,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我们也得到了不少思索。日本的公共设施人性化程度高,不少都兼顾了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需要。如多功能设计的马桶盖、楼道里常见的盲道、浴缸里普遍安装的适用于残障人士的扶手……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深层次的修养。关爱大同、社会相扶的精神理念在社会制度、生活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民素质和社会治理的有机和谐也由此达成,我想这才是社会福利所追求的——聚在物质,重于精神。
日本民众
在日访问期间,我们深入两所高中进行交流并寄宿于民宿家庭。同为东亚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并不感到融入异国文化的困难。日本高中课堂自由化程度较高,老师对学生们的知识点掌握并没有太高要求,但引导的形式多样,鼓励小组讨论、制作汇报。相同大多数中国学生,日本的同学们都稍显腼腆,但并不畏惧于交流,在寻找到共同话题后总能保持顺畅的交谈。我想这也是东亚文化里面共同强调的一种涵养与大气并行的内容。民宿家庭的主人们极大尊重客人的自由,但也热切交流分享两地的共性与特色。这一系列活动使我真正感悟到“中日交流的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这一句话,领会到两国共同举办此类活动的用意。
短暂的交流活动内涵丰满,意义深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真诚期待,中日两国青年能坚定友好信念,积极互相学习,增进彼此文化认同,不断播撒友谊的种子,走向新时代外交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