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德不孤,必有邻:我读《论语》

编辑 :高二5班 李珺雯来源 :宣传组  发布时间 :2019年04月22日

     有的东西不放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譬如小时候被老师家长硬塞到手里的鲁迅的小说、反复背诵以至于形成肌肉记忆却不求甚解的“水调歌头”,《论语》亦是如此。时隔多年后再次拜读,才有幸从那些曾经捉摸不透的文字中捕捉到一星半点孔子思想的光辉。    

     《论语》中脍炙人口的词句不胜枚举,其中最让我有惊鸿一瞥的感触的是《论语.里仁》中的一句:“德不孤,必有邻”,并深以为然。

     真正有品德的人注重自身修养,是像太阳一般光彩夺目的存在,自然会有知己不远千里而来。弟子问道:“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答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因为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同他来亲近。这句话应当算是孔子的经验之谈,毕竟他一个无权无势颠沛流离且不得志的人,身边却聚集了大批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学生,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跟随他周游列国始终不离不弃,归根结底还是他那让人仰之弥高的思想道德。亦如苏轼一生光明磊落,门下弟子众多,他在乌台诗案后惨遭贬谪,弟子和朋友也不曾弃之如敝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正因为德不孤必有邻,真正有品德的人不愁前路无知己,不畏惧踽踽独行。年事已高的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意图寻求一个能赏识自己的君主以修正这个无道的社会,却屡屡碰壁。他曾在绝境时以一句“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提问弟子,只有颜回的回答最称心:“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足见其对于不得知己的豁达态度。

     德不孤必有邻,不单是一种社会规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面对诸多不如意依旧不动声色的泰然自若,是知音难觅茕茕孑立时的随遇而安。

     正因为德不孤必有邻,真正有品德的人不会为了道不同的人委曲求全。孔子之所以不受待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但他从不愿背叛自己的理念以迎合君主的喜好。放在今天也一样,用花言巧语的谄媚手法诈取的友谊注定短命,无限放低自己的姿态只会被人踩进泥里。与其卑微,不如提升自己的修养。人们只愿为香气袭人的玫瑰停留,而吝于光顾低眉顺眼的含羞草。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至理名言的精髓,在于努力提升自己,无需过度在意他人的眼光。古人云:“德不孤立,必有类应”,只要你让自己变得耀眼,被光芒吸引的同道中人自会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