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
关注细节
洪艳祺
一、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生活无小事,习惯的培养往往和日常小事结合在一起,责任感的养成更是如此。在一次班队课上,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一天,奥尼尔和几个朋友到堪培拉国家公园去游玩。忽然间,天空乌云密布,游人们都收拾好物品忙着离去。突然,在他们的视线里闯进了一个金发小男孩,他在草地上追逐着一张废纸。风似乎在和这个小男孩开着玩笑,眼看他的小手就要抓住废纸了,可是风又把那张纸掀得老高。这个小男孩在草地上跌倒了又爬起来,最后终于捉到那张废纸。雨开始下起来,雨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衣衫,他手里拿着那张纸在雨里跑,最后把它扔到废物箱里。然后,他心满意足地跑出了国家公园……”学生都被那个小男孩行为感动了。“这个小男孩几经周折,宁愿自己淋湿也要把废纸扔进废物箱里,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大家都认识到:责任,落实在平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课后,我请同学们回家为家人服务,在校为同学们服务,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两周后反馈:孩子们在家看到天气不好,会把晾晒的衣服收进来;看到地上脏了会拿起扫把扫干净;看到房间乱了会自己整理;吃饭前会拿碗或是端端菜;爷爷奶奶累了会给他们捶捶背;家里有人病了,督促病人吃药……在校学生是班级集体的一员,学校对每个学生来讲就是一个“小社会”。最起码的责任就是爱护学校的一切设施,做到文明守纪。如果损坏别人的东西就要给予赔偿;做错事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认错;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也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并主动向对方道歉,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在开初,通过自荐和全班讨论,我们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每个学生都得对自己所担任的岗位负责,定期进行评比,优胜者可以连任值日班长,和班长一起负责班级事务。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同学们的责任意识逐渐加强,教室的卫生情况大有改观,课间活动井然有序。有些学生作业忘带了,知道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会主动
在学生军训下乡的时候我的感触很深,到了村里,学生们随意的乱扔果皮纸,满地的垃圾没有一个人会主动的打扫。我拿起扫把直到扫完也没有学生在意,甚至把垃圾丢在我面前让我扫。一个学期了,学生们没有我的提醒也总是自觉的打扫教室,他们不会在让我拿扫把,教室多了水瓶收集处。有专门的同学负责整理和卖掉充当班费。
二、从细节中培养学生荣辱观。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荣耻教育活动有效落实到每个活动中,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点滴渗透到每个学生心灵,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进步。平时特别注意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点滴渗透,把八荣八耻深入到班级管理的每个角落,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给班级增光添彩;让每个学生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识别美丑,使全班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和发展,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班级。在学校的各项竞赛中,同学们以为班级争光为荣。通过努力,获得了军训内务,队列,歌咏第二名,校运会精神风貌奖。
三、以细节激励学习。
大约是高一伊始,我发现班里抄袭作业的现象渐趋严重。我明白这一方面是因为作业的量与难度随着年级的升迁逐步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与之相应地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经过一年的相处已经关系融洽,对老师的性情也了如指掌,学习的惰性开始作怪了。结果弄得每天作业都很晚才能收齐。最夸张的一次,到下午放学前,作文本才被放到我的办公桌上。
抄袭作业的现象大概是每个
痛定思痛,被自己的方法弄得精疲力竭的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杜绝抄袭作业现象所必须考虑的诸多细节。我发现问题出在我先前所用的那些措施都是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用一种检查者、惩戒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出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样自然把他们都赶到了要无所不用其极来对付我层出不穷的招数的同一战壕里去了。于是我就像一个孤胆英雄似的在和他们数十人齐心协力拧就的陋习作斗争。战果已经得到检视——疲于奔命,收效甚微。同时我的措施都是封堵型的。当问题出现时再去处理,处理得再漂亮总还是被动的。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决定安排十名值得信任的班干部与课代表,每天两名,轮值地收作业。轮到当值的干部可能要比较早到校。他们手上有名单记录当天每个同学交作业的情况。而其他同学则被要求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交作业。先交作业,再入座。学生们戏称这叫“付门票”。
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可是因为这次的举动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所以真的实行之后不久,我就尝到了甜头。因为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交作业,所以完成后的作业在学生手中停留的时间被缩短到最低限度,于是那些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碍于情面观点出借作业的可能性也就被缩减到最小。而那些希望借到作业抄袭的同学也就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危机。因为有同学专门收作业并作记录,所以7:25进教室后我只要往名单上一瞧,谁没交作业,谁缺交作业,一目了然。再不会有互相推委,互相掩饰,抵赖不认的情况发生了。因为负责收本子的是同学,而他们执行的又是我决定的规章制度,学生们对班里的干部与课代表们收作业,作记录的举动抵触情绪就要小得多。
度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后,一切如我预想的那样,甚至比我预想中更好地向着规范而良好的方向发展着。每天作业的收缴情况越来越好。课代表们得以从原本无休无止的查缺催交工作中解脱出来,他们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而
后来我又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对自己的规定作了更为细致的修改。比如对于那些在作业完成上的确有困难的学生,在交作业时可以要求轮值的干部在他的名字旁进行标注,方便任课教师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又如每周五放学前,将本周作业收交情况进行统计。对于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记录,及时反馈,及时处理……
总之,我这套收交作业的做法坚持了1年左右,也的确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成效。抄袭现象虽尚未绝迹,但是比之原先几乎“蔚然成风”的状况来说,已是大有改观。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最初机械地遵守规定转化为后来自觉地抵制抄袭作业的陋习,这不正是我们德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吗?
四、提高细节的处理效果。
由于微笑评价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各个层次,不仅丰富了班内评价,而且开创了积极向上的新局面,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同学们都在极力展示着自己的闪光点,因此班内关心集体的越来越多,热爱劳动的越来越多,为集体出谋献策的越来越多……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墙报的“表扬栏”内,都希望自己能够努力每一天,微笑每一天。他们都明白:每天学习一点点就是进步的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优秀的开始。
我认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没有什么可以冠以“小事”之名。只要关乎学生的发展,那么从这个点上辐射出的任何问题都值得我们为之仔细研究,努力解决的。汪中求先生在他书的最后一部分,以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作为标题。这句曾为美国总统里根1987年国情咨文中所引用的饱含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先哲智慧的话语,被汪先生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含义。而我站在一个德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把握这句话,则又另有一番理解。治班或许不像治国那样,需要经天维地之才。但是就在那些貌不惊人、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浸透了许许多多足以改变学生一生的教育契机。这样重的一份担子压在肩头,我们这些班主任们又怎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呢?所以我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小班亦复如是。火候的把握、时间的掌握、用料的多少,任缺其一,这锅鱼汤便弄砸了。鱼汤没烧好,至多下次当心便了。然而对学生的失误,或许将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里贻害无穷,亦会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抱憾终身。在德育工作中看不到细节,不把细节当回事,对工作敷衍了事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感悟德育的真谛,也无法体现德育的魅力。
假如我们每个班主任都在自己的德育工作中以“治大国”般的神圣责任感来充分发挥“烹小鲜”式的细节精神。那么,我坚信,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必将绽放出更为美艳动人的灿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