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关于赴广州 珠海 深圳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编辑 :初中部物理教研组长 徐建华来源 :初中部宣传组  发布时间 :2011年12月22日

      2011年11月29日到12月4日,我校初中部由学科组长、国学班老师、教研教务领导及工作人员等组成的考察团,在副校长张光宁的带领下,去广州、珠海、深圳三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学习考察。在这短暂的五天里,我们去了广州的执信中学、珠海的紫荆中学、深圳的外国语学校进行了教育教学方面的考察,参观了黄埔军校、孙中山故居、中英街,远观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明思克航母。一路走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感悟。    

      一、基本情况

      (一)博大厚重的历史与生机盎然的现实——执信中学见闻

      在执信中学一间小型的会议室里,接待人员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学校的概况。才知道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为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而亲手创办的纪念性、示范性学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曾率先推进新学制,开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河。早在二十年代,执信中学就是国内37所重点中学之一。1978年再次定为省市重点中学,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看完影片后,老师们分头听课,我听了一节高二年级的物理课——《磁场》复习课。老师对知识的归纳、方法的运用、例题的选择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在知识归纳和方法的运用上,各用一个树状结构图,把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串通一气,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明确而具体。他的练习和讲解的题目的选择由浅入深,能够很好地巩固知识、训练方法。虽然高二的课堂上学生不是很活跃,但我能够感受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是好的,那是一节朴实无华而又高效的课。

      听完课后,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了执信中学古朴、典雅的校园,似乎每座建筑、每块石头都有故事,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先贤的气息。在校园中,有两处回廊,一边记录的是执信的历史,有当年校董的名字和部分人物的浮雕,有历任校长的名字、有历届英才的名字等等,向人们讲述着这所学校的昔日的显赫。另一边记录的是执信的现状。有十佳班主任、十佳教育工作者、十佳教师、先进班级、等先进个人物、集体和事迹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有今年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向人们讲述着这所学校现在的辉煌。

      我们还参观了陶艺馆,那里有一套从土坯到陶器全套制作设备,陈列着丰富的学生的作品,让我们惊叹而又艳羡。

      (二)建构和谐对话系统的课堂——紫荆中学见闻

      在珠海的紫荆中学,印象最深的是听了两节课,都是初一年级的,一节是语文课:名著阅读赏析——《童年》阅读赏析,另一节是思想品德课——《丰富多样的情绪》。

      在《童年》阅读赏析课中,老师让四个组的同学进行比赛,先通过一组必答题让学生了解《童年》中人物的关系;再通过一组抢答题让学生说出《童年》中人物的特点及体现这个特点的描述或情节;再通过风险题让学生讲述童年中的故事片段。而后老师通过影片展示了典型人物的形象,通过学生阅读后的作品交流来展示部分学生的阅读成果。可以看出,为了这节课,师生在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对名著《童年》的阅读是用心的、理解也是较深刻的,课堂上学生发言勇跃。

      但这节课让我有点不真实的感觉,觉得这不算是原生态的课堂,必答或抢答的问题、学生的作品,都是事先准备好的,是一节展示课。如果是一节原生态的课,交流的内容不应该是老师单方面确定,而应该来自师生共同生成——读后有哪些想要交流的事情,由学生自主交流、老师作些引导和归纳即可,那一个个明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还有,对一些人物或事件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老师最终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这样做也不恰当。一千个观众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应该允许不同学生的心中有不同印象的《童年》。

      听了《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一节课,我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这节课上得太棒了!老师用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人有“喜、怒、哀、惧”四种情绪,通过学生表演知道情绪的表现方式,通过实例说明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通过词语比拚认识丰富的情绪,通过科学实验说明不良情绪的危害;通过漫画联想讲控制不良情绪传染的办法和必要性,直观生动,让人印象深刻。课堂上,学生异常活跃,老师经常被学生的表现惹得开怀大笑,就在这笑声中,大家学到了关于情绪的知识。最后的课堂小结是:“喜不能得意忘形,怒不可暴跳如雷,哀不能悲痛欲绝,惧不能惊慌失措”,富有启发性。

      紫荆中学的这两节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课堂建构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的对话系统,这种课堂上的流畅交流,如果不是习以为常,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可见,在该校老师的课堂实施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深入人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牢固确立。

      (三)课程改革的艰难与尴尬——深圳外国语学校见闻

      深圳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办学历史不长,但办学很有特色的学校。开设有英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俄语6个语种。经过学校“六年一贯制”培养的学生,高中毕业时外语可达外语专业本科二年级水平。学校开设有双语实验班,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在突出外语特色的同时,确保中学阶段各门基础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自有毕业学生起,中考成绩稳居全市第一,高考成绩列本市前茅,升学率连续16年达100%。

      我在该校听了一节九年级物理课——《电功率》复习课。听了课后心里非常奇怪,这节课毫无特点,而且所教学内容远远超出了国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是一节理念过时、方法陈旧、内容繁难的复习课。难道他们就是凭这样的教学取得上面所提到的辉煌的办学成绩?

      带着疑问,我们和该校《科学》学科教研组长和复习课上课的老师座谈。原来,在深圳,课程改革十年来,理、化、生三个学科及部分地理学科的内容整合成《科学》课程,担任《科学》课程教学的老师是理、化、生、地各学科的老师,他们面对一门杂合的《科学》课,等于一个老师面对四个学科的教学。向我们展示物理知识《电功率》复习课的老师是北师大生物专业毕业的高才生,他能够用英语教学和写论文。但他的物理课实在不敢恭维。

      学科组长是化学专业的老师,据他说:他们针对不同的内容由不同的专业的老师备课、做课件,即化学专业的老师做化学课件、生物专业的老师做生物课件,而后共享。今天就是生物老师用物理老师做的课件去上课。他还说:他们上课没有什么问题,最怕学生课后问问题,有的非本学科的问题还真的答不上来,所以当化学老师上到物理部分的内容时,一下课赶快逃离课堂。而且,化学的内容一开始就学习较难的《溶液》,很多基础的东西没有学习,很难处理。想不到因为课改和教材整合,他们的工作是如此艰难和尴尬。据说,经过十年的实践,已经认识到这样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在明年秋天会有所改变。

      我看了一下九年级上《科学》教材的目录,第1、2章是化学内容,第3章是物理内容,第4章是生物内容,第5章是研究性学习课题,涉及到理、化、生各个学科,翻开课本仔细读,发现虽然一本书是一个大杂烩,但各章的内容还是分科明确的。而且我也见到过广东的中考题,标题是《科学》学科试卷,题目中理、化、生、地泾渭分明。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根据老师的专业,安排不同的老师教学不同的章节,而且老师们明明觉得不妥当,却在无奈中一做就是十年,这样的怪现状出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实在让人费解。

      (四)倾听历史的诉说——各历史景点的见闻。

      一路上,我们还参观了几处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在黄埔军校,我发现,新中国的元帅们基本上都与黄埔军校有渊源,这所由国民党缔造的军校,却为共产党培养了那么多杰出的人才,并在这些人的奋斗下,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这也是校长蒋介石始料不及的吧!在孙中山故居,看到孙中山那如橼巨笔所书的“天下为公”几个大字,不禁肃然起敬;看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叮咛,不禁怦然心动。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流连、在珠海附近的海域眺望澳门、在明克思航母身边深思,总能听到这个历经苦难的民族对和平统一的向往、对繁荣富强的追求。

      二、主要启示

      (一)关于办校

      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一所名校,在办学方面,除了达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执信中学的“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创造教育、生命教育,紫荆中学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保证人人有选修,深圳外国语学校的外语选修和双语教学,都是学校的特色体现。我们海南中学作为琼岛上的一所名校,我们的特色是什么?如何体现?

      学校要有师生自主发展的场所和条件。目前,我们学校在体育、艺术方面场所比较多一点,但科学方面、制作方面却有限。虽然有实验室,但条件却相当差。2006年我在海南华侨中学承办的物理年会上上了一节展示课,当时华侨中学的实验器材都比我们学校现在的还要先进。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象执信的陶艺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关于教学

      有效是教学的根本。一路听了四节课,如果让我从最优开始排一个序,为首是《丰富多彩的情绪》,而后是《磁场》复习课,再就是《童年》阅读欣赏课,最后是《电功率》复习课。其中从形式上看,第1、3名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第2、4节是比较常规的课堂。这让我对课堂教学评价有了新的感悟:活动的有效性不是在于活动是否热闹,思维活动的过程也许是冷静的,但有效的思维经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节好的科学课的体现。教学、课改,重要的不是完成了一节课,更重要的是所教学的东西跟学生的思维发展,跟学生整体精神活动是不是丝丝入扣。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课改的真正要求。深圳外国语学校的课程改革的尴尬及对那节阅读课的反思告诉我:教育不是跟风、也不是做秀,是应该实实在在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不是贴上改革的标签的东西就是合理的、就是有效的,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在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主流中,敢于坚持一些该坚持的东西。

      (三)关于教师

        要有学校意识。在执信中学,看到历史长廊中有汪精卫的名字,我问领我们参观的老师:你们如何对学生评价汪精卫?那位老师回答说:我们尊重历史,但我们不对他作评价。这回答让我特别佩服,因为汪是学校曾经的校董,是学样的筹办人之一,对这所学校的建设是有贡献的。虽然他成为国家的罪人,但他们还是要尊重历史,不该抹杀他对学校的贡献。因为他是校董,他们甚至不想对他的历史过失作评价。这回答中体现了该校老师的“学校自尊心”,这是我们很多老师缺乏的。有道是家丑不外扬,我们有些老师就喜欢在外面大讲学校这不好那不好,自毁学校形象,没有学校意识。

      要有学习意识。听了几节课、听了各学校的介绍、看到很多我们所缺乏的东西:如我们的课堂对话系统常常滞止、我们的教学设计多数没有新意、我们的活动总是那么单调、我们的方式总是那么呆板……如果不加强学习,做井底之蛙,我们真的落后了很远而不自知。

      要有成长意识。无论是青年老师、中年老师还是老年老师,教到老成长到老,也许所教的知识变化不会很大,但适应新的时代,适应新的学生,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在一路上的听课中,学历高的不是讲课最好的,教龄长的也不是上课最好的,学校名气大的也不是上课最好的,我想,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老师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来。

      三、几点想法

      (一)想拥有多功能教室。这个愿望并不难实现,一是黑板由四块活动黑板组成的,方便老师板书,并且方便写在什么位置都能让所有学生能看得到。二是多媒体屏幕在黑板左右两侧各有一块,中间能给老师一个完整的黑板,而不是让屏幕挡了半边的黑板。

      (二)大力开展校史教育和爱校教育。学校有自己发展历史和历年成果展示的记录片,在每年校庆的时候放映给师生看,让师生们对参观的介绍我们的学校时,能如数家珍。阅览室有学校情况介绍的刊物,让师生能随时翻阅。可以在每年校庆之际举办学校史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手段对师生进行爱校教育。如果一个老师在这里工作几年后对学校的情况说不出个子午寅卯、一个学生在这里学习三年或六年之后对学校的情况也只是知道个大概大概,这应该是莫大的遗憾。

      (三)多有这样学习的会。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希望多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把三年一次的假期考察改为这样的考察,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游历一下当地名胜古迹。

                                                              201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