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研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我们来到北京,开始了为期3天的学科工作室建设研修之路。在北京曲艳霞校长和乔处长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听了4场专家报告,参与了4场研讨交流,参观了两所学校,我们的研修充实而精彩。专家的介绍和引领,让我们了解了北京市、区、校三级名师工作室建设开展情况和经验做法,也亲身感悟了带给我们快乐的教师研修新模式,十一中学校和中关村中学教师的经验交流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艰苦付出。如北京十一中学的课程改革和走班制让我们看到了北京课改的成功做法;中关村中学敢拼敢赢的精神,以周恩来等伟人为楷模,教育学生“做堂堂正正的有骨气的中国人”,树立“世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让我们为之感动。工作室如何建设才更有实效?身为导师如何培养学员,促进学员素养提升?工作室如何有效开展教师研修?北京研修之行给了我诸多启示。
1、了解学员发展区,激发学员发展内驱力。
工作室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教师的发展。北京中学党总支书记、原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任炜东和北京教科院教师研究中心鱼霞主任在介绍名师培养时都注重强调要了解教师,发现教师的发展区,为教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都强调要唤醒教师的自觉,通过激发教师内在发展的动力促进教师的发展。
参观北京十一中学校,我们惊叹于他们的课改力度和科研成果,在这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老师,教学实行“走班制”,在课改压力下,老师们开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个“痛”研究,孟邻老师、余彩芳老师在推进课改的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3-4个项目和课题研究;王春易老师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探索,实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家书院院长赵继红老师的书院式培训模式的成功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纷纷主动寻求培训的景象。在交流中,我们瞠目于他们丰硕的科研成果,我们感动于他们的探索的勇气和艰辛付出。化茧成蝶的背后是蜕皮的痛苦,支撑他们走过这痛苦的是她们自身寻求发展的动力。
2、通过多读书、做课题研究或项目研究推动老师成长。
关于读书,北京研修中,两人让我们印象深刻。一是张铁道博士,研修中我抽空拜读了他的《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参与了他与众不同的教师研训模式,他成功的研修成果是基于丰富国际教育理论下的本土化实践;其二是北京十一中学校的余彩芳老师,她在做一个关于数据分析的课题研究时,阅读的书籍达到三十本之多,许多研究中的难题在书中都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可见,阅读是教师成长营养剂。
教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成长的平台。工作室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工作室的工作要有成效,必须要有课题或项目的研究。任炜东书记在介绍朝阳区人才培养工程和鱼霞主任介绍北京名师培养工程中无一例外强调课题研究是主线。通过引领教师对教学中的困惑,教学中的难点进行研究,促进教师理论的提升和专业的成长。课题研究或项目研究是工作室工作落实的重要举措。北京十一中学校老师课题研究的鱼骨分析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引导老师善于追问,注重总结反思。
教育家朱永新说“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颗颗’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我们在与北京十一中学校、北京中关村中学和朝阳区教研中心的交流研讨中,都发现他们丰硕的科研成果来源于他们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问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将之形成论文、报告或书籍。我们深刻感受到,没有总结、反思,的问题永远是问题,只有面对问题我们不断地追问、反思、研究、总结,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才能形成我们教研成果。
4、注重专家引领,促进教师素养全面提升。
教师的成长,需要专家的引领。在北京研修中,我们极度羡慕北京的中学教师,因为他们的专家人才资源丰富。北师大王磊教授《基于支持的高端备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讲座和中关村中学关于王磊教授指导的高端备课项目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专家走进课堂,指导中学教师备课的流程、方法与实效。这对于老师教学的成长是立竿见影的。
鱼霞主任在介绍北京中小学的名师培养中,依托高校为基地,为每位教师学员配备学术和实践“双导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引领,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5、创新研修模式,增强研修实效。
北京研修中,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是李铁道博士的研修模式。没有正襟危坐的专家报告,李博士和老师们在分享阅读体会和疑问解答中总结出“教师研修的理念”、“教师研修的策略”、“教师研修的成效”、“教师研修的跟进”和“研修组织者的能力与素质”的研修内容。研修人人参与其中,研修轻松而有实效,让我们共同体验教师研修的力量。这样的研修模式为我们日后的学员研修提供积极的参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工作室的建设在路上……
编者注:文章作者为海南中学“叶小婙老师工作室”首席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