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双新”赋能课堂,高标促进教学:海南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

编辑 :来源 :地理组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06日

      为进一步促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12月2日上午,海南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地理学科专场在语文多媒体举行。此次活动采取线上直播与现场观摩听课评课相结合的方式,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地理教师的关注。

   

参会专家与教师

      本次活动由海南中学地理组组长、省学科带头人何燕老师主持,海南中学韩露、韩振江老师上展示课,海南省教培院地理教研员王健老师、海口市教培院地理教研员陈运敏老师,海南师范大学唐少霞教授评课。来自海南中学三亚学校、海口一中、海师附中、府城中学、海口中学、文昌实验学校、东方中学等多所学校的老师到场参加活动,线上亦有来自全国各地将近2000名教师参与了观摩。

韩露老师上课

      第一节课由高一年级韩露老师授课,课题为《自然灾害》。结合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韩露老师以郑州暴雨洪涝灾害为主线案例,用三个探究问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关于洪涝灾害的危害、原因、分布和措施的思考,逐步建构基础知识。随后抓住核心概念,自然灾害的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某一或几种组成要素发生的、对人类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出学习自然灾害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注重知识迁移与运用。

韩振江老师上课

      第二节课由高二年级韩振江老师授课,课题为《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结合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要求,韩振江老师挖掘教材,立足要素综合,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地域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进而归纳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过程中遵循“地域差异的现象——地域差异的成因——地域差异的规律”的基本思路,课堂彰显学生主体,引导学生从现象到规律,由表及里地展开学习,最终落实基于成因掌握规律的学习思维。同时,结合本土案例,强调了认识地域差异是指导人类因地制宜开展活动的重要前提,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区域认知走向综合思维,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并终将指导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落实与提升。

      海南省教培院地理教研员王健老师高度赞扬两位老师的精彩授课。他指出韩露老师的课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用三个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巧妙的重构单元知识,引导学生从学习表象知识到对本质原理的探究,于无形中自然实现从知识教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将知识的总结、方法的提炼与价值观的引领结合,将课堂推向高潮,以一节精彩的课例展示了当教材要求高于课标要求时的处理方式。韩振江老师的课堂在自主开发新素材时,关注对素材运用的深度和维度,挖掘教材章首语,紧扣“太阳辐射”为差异的主要驱动力,厘清核心目标与核心概念,重视地理教学中的“尺度观”“时空观”,从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升到区域综合的思维,为大家呈现了一节教材挖掘与本土素材融合的精彩课例。

王健老师点评

      海口市教培院地理教研员陈运敏老师将两节课的优点总结为3个字——“据”“活”“简”。她指出两位教师都能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灵活、创新地对教材进行处理,灵活选择教学资源、深度挖掘,灵活的学法指导,激发学生灵动的思维展现。两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致梳理,使得语言简洁、课件简洁、板书呈现简洁,课堂呈现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陈运敏老师点评

      海南师范大学唐少霞教授指出两节课的共性亮点在于,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分析的空间,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典型的案例、精彩的素材活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并再次强调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磨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肯定了我校地理教学的高站位风格,高度赞扬了我校地理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唐少霞教授点评

      海南中学督导主任梁振锋指出,如若两位教师能从推动中学“减负增质”,挖掘学生学习内动力,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的角度对课例再次进行设计和组织,将会让课堂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

何燕老师总结

      最后,海南中学地理组组长、省学科带头人何燕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立足于海南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的开展意义,号召各位老师主动参与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探索,加强信息交流与学习合作,发挥团队力量,探索高效课堂,落实立德树人。并再次对各位专家的指导,各位同仁的支持表示感谢。